少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病因是什么?这是最近网上点击率比较高的问题,据了解少儿脊髓性肌肉萎缩危害是比较大的,因此大家一定要给予重视,并且积极的治疗,那么造成少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病因包括哪几方面呢?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把握一番。
少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病因:
(一)发病原因
病因尚未明确。根据家系分析,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小部分为基因突变引起,是否有生化的缺陷尚不清楚。本病3型都是常染色体5q12-14等位置基因异常。男女均可患病,一般男性多于女性,患儿的同胞中常见此病。由于存在基因缺陷,胚胎早期脊髓前角细胞正常,凋亡过程病理性延续,使患者生后运动神经元不断变性坏死。
(二)发病机制
目前发现的与SMA相关的基因有2种,即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基因(neuronal apoptosis inhibitory protein,NAIP)和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(survival motoneuron,SMN)。NAIP基因定位于5q13区,67%的SMA患者发生此基因突变,相比之下正常人群中突变率仅2%。SMN基因也定位于5q13区,约98%以上的SMA患者发生此基因突变。5q13区存在2个SMN等位基因:SMN1和SMN2,只有SMN1基因的纯合缺失才会导致SMA,而SMN2基因的纯合缺失则出现在5%的正常人群中。96%的SMA患者提示有SMN1基因突变,而4%并非与5q13连锁。5q13连锁的SMA患者中,96.4%显示SMN1外显子7和8或者外显子7出现纯合缺失。SMN基因有多种拷贝[SMNt(telomeric)、SMNc(centromeric)],以及不同外显子缺失的遗传异质性,给SMA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有关SMN基因拷贝数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尚在观察中。正常人的每个SMNt和SMNc都有2个等位基因,SMNt的2个等位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疾病有关,而SMNc的突变与疾病很少或没有关联。目前研究表明在部分SMA-Ⅱ型和SMA-Ⅲ型患者中SMNt转化为SMNc,意味着随着SMNc拷贝数增加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。
已知SMN基因的产物能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,但其确切功能尚未阐明。与正常人群相比反应产物在SMA-I型患者的神经元中缺失,而在SMA-Ⅱ型和SMA-Ⅲ型中减少。如果这些研究被进一步证实将为了解SMA的发病机制迈出重要一步。正是由于基因的突变、转化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,最终导致肌无力、肌萎缩。
以上是对少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病因做出的分析,往往少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病因包括很多方面,所以大家在认识少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病因的时候,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正确把握少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病因,对因治疗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