脆性骨折是指无外伤或轻微外伤情况下引起的骨折。所谓轻微外伤,一般指在平地或身体重心高度跌倒所引起损伤。脆性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,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,所以在骨科中又称骨质疏松性骨折。
脆性骨折的危害
流行病学研究显示,大于50岁人群中,骨质疏松发病率女性为30%,男性为20%;45岁以上骨折患者中,75%的骨折与骨质疏松症有关。
脆性骨折主要发生于胸椎、腰椎、髋部及前臂。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,不仅影响身高而且还会腰疼,但有的人自己都不知道,以为是人老了就“缩”了。髋部骨折后果最为严重,一年内有20%的病人因并发症死亡,30%有永久残疾,40%的人不能独立行走,80%的人至少有一项日常活动不能独立完成。
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,在治疗和预防上还存在一些误区,有必要重新认识,加以澄清。
骨折后不能活动
多数人认为,老年髋部骨折了,要好好养病,要尽可能卧床休息不能活动。殊不知老年人骨折后不能静养,越养病越多。
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后,如长期卧床,除可引起褥疮等局部并发症外,还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(DVT)、脂肪栓塞综合征、坠积性肺炎、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。同时卧床期间骨丢失加速,骨质疏松加重,极易发生再骨折。
因此在治疗期间,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,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呼吸系统、泌尿系统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。强调早期进行肌肉的主动和被动锻炼,尽早活动未固定的关节,在可能情况下尽量减少卧床时间。这样才能尽快恢复功能,有效防止并发症,改善功能,提高生活质量。
相关阅读
热门点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