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是颇为常见的外伤。要使断了的骨头长好,恢复原有的支撑、保护运动功能,首先要将断端接起来,对好位置,医学上称之为复位。可想而知,复位越好,越利于骨折处骨头的生长愈合,将来功能也越好。
复位的基本方法有两种,即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。前者由医生运用牵、拉、端、提、挤、按、旋转等手法技巧,将断骨复位;后者则是切开皮肉,在直视下将断骨对好,并用板、钉等接骨材料将其牢固固定。
手法复位对身体干扰小,痛苦轻,愈合好,但由于隔着皮肉,复位效果常不够理想。因此,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,这种手术称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切开整复内固定。
到底选择哪种治疗方法无疑应从病人利益出发,力争效果好、痛苦小、花钱少。但在市场经济社会里,“经济效益”可能左右医生治疗方案:有些本来采取手法复位即可治愈的患者却被推上了手术台:有些医院或医生明明缺乏手术条件和技术,却将本该开刀的病人揽下来,勉强施行非手术治疗,贻误了手术机会。也有些病人,特别是工伤、交通事故骨折病人,本来适合手法复位治疗,只是由于缺乏医学常识,看了x光片,发现没有严丝合缝地对好,再三要求开刀。
在回答“哪些骨折该开刀”前,首先要弄清楚骨折复位的两种标准:
一是解剖复位,即将断了的骨骼严丝合缝地完全对位,除了骨折线以外,通过x光照片看起来和没有骨折前一模一样;
二是功能复位,意思指骨折虽然对得差一些,但同样能长好,且对以后的关节活动及负重功能影响最小。
[1] [2] 下一页
相关阅读
热门点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