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0324
腰椎间盘突症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退化变薄或破裂,致使位于其中的髓核向外脱出或突出,刺激或压迫相应的神经根,引起单侧或双侧腰腿痈综合征。椎间盘为椎体之间的连接部分,具有稳定脊柱、缓冲震荡等作用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受到挤压、牵引和扭转等外力作用,使椎间盘发生退变而失去弹性,从而使推间隙变窄,周围韧带松弛,导致椎体不稳,此为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。而外伤及风寒湿邪则是导致本病的外因。
多发于20—50岁的青壮年,尤以重体力劳动者多见。患者常有外伤史,或无明显外伤史,但有长期劳损史。
腰椎间盘突症有哪些主要症状?
主要症状是腰部及下胶放射性疼痛(坐骨神经痛),腰痛轻重不一,一般为钝痛、刺病或放射痛,咳嗽、喷嚏、大便等增加腹压时加剧。疼痛多为间歇性,少数为持续性。间歇性疼痛经休息特别是卧床后可明显减轻,但容易在轻微损伤后复发,每年可发作2—3次,也可于致年后复发,不发作时可无任何反应。
由于压迫脊髓神经根,故多有坐骨神经痛,由臀部开始向下肢放射,沿大腿后例、小腿外例至足跟部或足背外侧,疼痛往往逐渐加剧,压痛点多在患病椎间隙的棘突旁1—厘米处,指压后可向下肢放射。
部分患者有改行,走路时患侧着地时间短,更不能用患侧足跳跃,严重时需扶拐或不能行走。伴有椎管狭窄时有间歇性破行,步行较久时患腿麻胀、酸痛,需要坐位或下蹲位而暂时缓解。
患者常有腰部脊柱侧弯,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保护性反应,可以减少神经根压迫而缓解疼痛,腰部活动受限。
病程长的患者还可出现小腿后外侧、足背、足跟及足拿麻木感,患肢可见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,忌胶温度下降,部分患者感到患肢发凉,捡查发现患胶温度较健肢温度低。(责任编辑:叉叉)
相关阅读
热门点击